中国应用数学发展里程碑|6位中国应用数学家受邀在2027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作报告
2025年9月,2027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 2027)官网公布了邀请报告人名单(网址:https://iciam2027.org/invited-speakers/),我国有6位应用数学家将在ICIAM 2027大会上作邀请报告,展示我国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ICIAM 2027大会会标,图源大会官网https://iciam2027.org/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是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的旗舰会议,也是全球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自1987年首次召开,对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邀请报告历来是每届大会的核心环节、备受瞩目,被邀请作报告的学者都是国际公认的近年来在应用数学领域取得代表性成果的领先学者。本次我国受邀报告人数达6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彰显了中国应用数学显著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受邀的6位报告人分别是:陈志明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董彬教授(北京大学)、金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培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辛周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磊教授 (北京大学)。(以上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ICIAM 2027大会邀请报告人简介:
(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志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5年7月生于江苏苏州,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陈志明院士主要从事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的研究。他深入研究了无界区域完美匹配层方法的数学理论和应用,与合作者提出了亥姆霍兹方程的波源转移区域分裂算法,获得区域分裂方法的理想计算复杂性。系统研究了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理论及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与人合作取得椭圆障碍问题、非线性对流扩散方程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的创新性成果。与合作者提出了非均匀多孔介质中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方法,在工程界得到重视和应用。
他曾获冯康科学计算奖(200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陈省身数学奖(2015)等,2006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2020年当选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首届会士,2022年当选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
董彬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雅特聘教授。1981年出生,200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兼任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中关村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究员、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机器学习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董彬与合作者揭示了偏微分方程与小波之间的深层联系,并启发了针对复杂计算成像问题的新型算法。在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他建立了微分方程与深度神经网络之间的桥梁,提出了机理与数据融合的新方法论,为解决更具挑战性的科学计算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还积极推动AI for Mathematics领域的发展。董彬与合作者一道率先在国内将人机协同研究范式引入基础数学前沿探索,并在“ADLV维数公式”等问题上推动了新的理论突破;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深度语义理解的检索工具LeanSearch被国际Lean形式化社区广泛采用。在跨学科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他围绕肿瘤诊疗研发了一系列新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算法与工具,已在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部分科研成果更实现了临床转化。
他现任期刊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Inverse Problems and Imaging、CSIAM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Mathemat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编委。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22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作45分钟报告,2023年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同年获得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
金石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学院讲席教授,兼任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联合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1963年4月出生于江西上饶,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1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18年担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数学系正教授。
金石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科学计算,动理学理论,多尺度计算,计算流体力学, 不确定性量化,机器学习与量子计算等。他在双曲型守恒律方程的松弛逼近、多尺度动理学方程的渐近保持格式、量子动力学半经典计算、多体粒子系统和分子动力学的随机分批方法以及偏微分方程的“薛定谔化”量子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他是美国数学会首批会士(2012)、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2013)、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首届会士(2020),2021年当选为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与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于2001年获冯康科学计算奖、2007年获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奖银奖、2024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作45分钟报告。
李培军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75年4月生,199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2024年任职于普渡大学,2024年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他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反问题、波动方程散射和反散射问题的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2025年荣获冯康科学计算奖。
辛周平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蒙民伟数学讲座教授。1959年7月生于陕西旬邑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西北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工作,并于1996年被聘为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数学教授。
辛周平教授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偏微分方程理论研究,在双曲守恒律、高维激波、边界层理论、混合型方程、可压流体与不可压流体方程和松弛格式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他担任《分析的方法和应用》(MAA)主编,《数学物理杂志》(JMP)和《应用科学中的数学方法》(M2AS)副主编,《应用科学中的数学模型和方法》(M3AS)、《中国科学•数学》(SCM)等十几种国内外研究期刊的编委。1991年获美国斯隆研究奖,1993年获美国为杰出青年颁发的“美国总统奖”,2002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作45分钟报告,2004年获“晨兴数学金奖”。
张磊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国际机器学习中心副主任。1978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张磊教授的研究领域为计算和应用数学、交叉科学,包括稀有事件与解景观的算法与应用,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计算材料科学等。研究成果在PRL、PNAS、Acta Numerica、Cell System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SIAM系列期刊发表。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等项目。
他曾获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2021)、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18)。目前担任《计算数学》副主编,SIAM J. Appl. Math、Science China Math、CSIAM Trans. Appl. Math、The Innovation、DCDS-B、Quantitative Biology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
数学的应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深刻动力;其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正奋进在建成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数学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数学家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应用数学领域,中国学者在金融数学、生物数学、计算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数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7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网址:https://iciam2027.org/)将于2027年7月12日至17日在荷兰海牙举行,大会主题是“数学促进可持续发展”(Mathematic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这不仅是全球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交流的重要契机。中国受邀作大会报告的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这是中国数学在国际上影响力不断上升的明证。相信未来中国数学将继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交叉学科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全球数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让我们满怀憧憬,共同期待这场汇聚智慧与创新的数学盛会,期待中国应用数学家们以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书写我国应用数学发展新的篇章!
学会办公室供稿